人机融合系统的神经接口延迟,真能压缩到30毫秒以内?“
“智能电网架构应用到预警机,散热问题准备怎么解决?“
……
闪光灯在人群外围不断亮起,随行的摄影师与安保人员迅速组成环形防线,将记者与无关人员隔绝在外。
“各位老师,各位领导,咱们边走边说!“
吴浩保持着得体的微笑,侧身引导众人向会场走去。
张院士将布满红圈批注的图纸展开,几乎贴到吴浩眼前说道:“你看这个,我们模拟了二十种极端海况,发现涂层在高频振动下的应力集中现象...“
话音未落,身后的李教授突然插话道:“张老,先听小吴说说他们的模块化隐身套件方案!“
地下二层的全息会议室门前,虹膜识别装置发出幽蓝的光。吴浩将眼球凑近扫描器,伴随着液压门缓缓升起,室内弥漫的冷雾中浮现出半透明的舰艇模型。
会议桌呈环形排布,每个座位前的触控屏正同步显示着实时更新的技术文档。
刚落座,海军装备研究院的王总工便调出三维结构图,问道:“吴总,你们提出的单元化吸波模块,在舰体曲面的贴合工艺上怎么保证?我们在055改进型上试过类似方案,结果...“
“确实是个难题。“
吴浩滑动平板,调出最新的风洞测试视频,说道:“我们借鉴了航天领域的柔性热控材料技术,开发出三层复合结构。最外层是自修复纳米涂层,中间层是记忆合金支撑网,底层采用...“
他突然注意到角落里某高校教授欲言又止的神情,问道:“周教授,您是不是有不同意见?“
周教授推了推眼镜,将笔记本电脑转向众人,说道:“我理解模块化的优势,但从实战角度考虑,战场维修怎么办?上次演习,我们的无人机隐身涂层被鸟击损伤后,根本无法快速修复。“
他的话引发一阵骚动,数位陆军专家开始低声讨论坦克装甲的维护难题。
吴浩早有准备,调出俄军在叙利亚战场的案例分析道:“我们参考了自修复纳米涂料技术,在模块内部集成微胶囊修复剂。“
他放大微观结构图,说道:“当涂层破损时,压力变化会触发胶囊破裂,释放的填充物能在三分钟内完成基础修复。“
然而话音刚落,空军的赵研究员便提出新的质疑道:“歼击机的机动过载远高于舰艇,这些微胶囊在高G环境下不会提前失效?“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