层模型,将蜂窝状纳米结构替换为更规整的阵列,讲道:“如果采用单元化设计,每个吸波模块独立控制,就能实现局部重点隐身。类似相控阵雷达的原理,把有限资源集中到威胁方向。“
他放大模块间的连接部位说道:“不过接口处的电磁泄露必须解决,这方面可以参考潜艇消声瓦的拼接工艺。“
罗凯突然想起什么,翻出最新的学术论文,讲道:“我记得MIT去年发表过关于智能蒙皮的研究,通过电致变色原理调整材料反射率。
我们可以把这个技术集成到模块表面,在非隐身状态下降低能耗。“他调出论文中的实验数据,“
实验室条件下能耗降低了40%。“
李卫国推了推眼镜,调出某型预警机的供电参数说道:“即便简化系统,电力供应仍是瓶颈。
或许可以采用混合动力模式,在巡航阶段用传统隐身涂层降低能耗,进入作战区域再启动电磁畸变系统。就像新能源汽车的混动逻辑。“
吴浩将新方案保存进云端,窗外的阳光斜射进房间,在平板屏幕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。
吴浩滑动平板调出材料疲劳测试曲线,红色警示区域在数据图上格外刺眼,然后介绍:“除了分子重组的性能衰减,材料在高频振动下的微观裂纹扩展也是隐患。
航空发动机的叶片涂层研究或许能提供思路,那就是用激光熔覆技术在表面生成梯度结构,强化耐磨层。“
他将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显微结构图与隐身涂层叠放对比,“就像给模块穿上'复合铠甲'。“
罗凯翻出陆军装甲车辆的维护手册,指着某型坦克的涂层修补记录说:“战场环境下的快速修复也是关键。俄军在叙利亚战场用的自修复纳米涂料,通过微胶囊封装修复剂,破损时胶囊破裂释放填充物,这个机制值得借鉴。“
他在平板上画出蜂窝状的微胶囊结构,“把修复剂集成到隐身模块里,或许能延长使用寿命。“
李卫国调出卫星遥感数据,分析不同气象条件下的雷达反射率变化,讲:“局部隐身的频段选择必须结合战场环境数据库。
就像气象部门的数值预报系统,实时分析敌方雷达开机频段和大气传播条件,动态调整隐身模块的工作模式。“
他展示出某型预警机的电磁频谱监测界面,继续说道:“我们已经有成熟的频谱感知技术,难点在于算法的响应速度。“
吴浩突然调出高铁轨道的无损检测视频说:“说到响应速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